与时俱进的大北照相馆 慧眼独具领时尚

2014-07-01 00:34:20 jingjingxizi

 北京城南,坐拥500 多年历史的前门大街最北端,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雕檐画栋,灰瓦红梁,远远望去与相隔仅数米的前门五牌楼相映成景,这便是已有90 年历史的京城老字号大北照相馆。

  提起大北照相馆,真正的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当然,除字号老、摄影师傅手艺高超,大北之名,更与其“御用摄影”的特殊角色密不可分。如今大北照相馆,一进门就能看见四张千人照片排成一行,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不同场合的巨幅照片。

  高级摄影技师,身兼大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大北照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许仲林,指着2007 年胡锦涛接见全军英模大会时的一张介绍说:“像这种团体横幅照,最长可以达到13 米,容纳4000 人左右,50 多年了,大北的团体照从没失过手!过去拍千人大合影,如果其中一张底片里有个人在拍照时闭着眼睛,修版的师傅就能从另一张没有闭眼的胶片中把他眼部的药膜揭下来,贴到这张上面,洗出来就是一张睁着眼睛的照片,天衣无缝!”

  初创:慧眼独具领时尚

 

 

  说起大型转机团体照,那确是大北的“绝活儿”,从上世纪20 年代创业时算起,将近90 年,是它令大北始终保持着业界的“独尊”地位……

  据清末《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当时北京隆福寺街有一家鸿记照相馆,馆主名杨远山,是当时京城社交界一大名人,其人风流倜傥、仗义疏财,爱交朋友,“庚子以前,上至公卿,下至胥书,无人不识。文士亦与之善”……后来,大约民国时候,鸿记照相馆里来了个叫赵雁臣的小学徒,人极聪明、有心,也肯吃苦,他在鸿记把手艺学得差不多后,便与2个同乡一起筹划在王府井或者前门大街上开照相馆,奈何这样的黄金地段门脸儿租金太贵,任他怎么精明也砍不下价来,最后,只能在大栅栏观音寺西边的石头胡同租了一个一间门脸的二层小楼。1921年,“大北照相馆”就在那里正式开业,当时,总共有四五间平房、三个徒弟,设备是一架老式镜箱。条件简陋了点,可赵雁臣天生就是块经商的料,对生意独具慧眼——开张不久,他便不惜重金购买了当时柯达公司生产的转机设备拍团体照;(数十年后,柯达公司来大北洽谈业务,惊异于大北所拍团体照的质量,并好奇地问起所用设备是哪里生产的。当时的大北经理答:“柯达公司,20世纪20年代生产!”);模仿老东家鸿记照相馆的做法,收买旧戏装拍京剧照;制备当时结婚穿的中西式男、女礼服、学生毕业的博士服,以及西装和中式长袍、马褂等花样翻新的众多行头……

  此外,赵雁臣还独创了不少经营招数,如:“照相送礼品”即,在其门店绳子上绑若干“彩票”,分别写着:毛巾、香皂、日记本……每个客人照相后可以抓奖。

  一天,著名老生孟小冬来大北照相,顺手抓了一张递给赵雁臣,赵看后立将彩条收起,并拱手相贺…..第二天,大街小巷风传:“孟老板在大北照相馆照像,抓到一个金戒指!”一时间,来大北照相的人更多了,抓着的奖品,却无非毛巾香皂之类的不值钱东西……

  由于善经营,十几年工夫,大北照相馆的规模与名气便已在北京城里数一数二。于是,有人看着眼热,在石头胡同南口也开了一家名“振大”的照像馆,结果不光没能“镇”住大北,反令其愈加兴旺(概因其名犯下与数十年后故宫博物院相同之错误——此“振”非彼“镇”:乃振兴之振;非镇压之镇):据称大北当时6个更衣化妆室同时开放,仍不够用;技术最好的摄影师月薪30块大洋,什么概念呢?据《北京经济史资料》载,1924年的物价平均状况为:猪肉:19块(大洋)/百斤;香油:20.09块/百斤;盐:4.35块/百斤。素有铁饭碗之称的邮政局,当时一般职员的月工资为15块大洋,可知当年大北照相馆的生意确实红火。工资待遇虽好,可要进大北当摄影师也着实不易,不光人得机灵,形象得好,还要会说话、懂得和顾客沟通。三年学徒,需要一边给师傅打下手,一边“练眼光”,也就是看师傅拍照。传统大北人像的拍摄讲究“细鼓润”:“细”就是看上去皮肤质感细腻;“鼓”指人像的面部轮廓丰满、层次分明;“润”则是要求照片上的人看起来滋润健康。要达到这样

  的效果,摄影师需要第一眼就看出顾客的面部特征,通过坐姿、神态、拍摄角度和灯光助其扬长避短,再利用拍摄与修版的技术进行调整修饰……这样几十年下来,大北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师。

  当然,赵雁臣除心眼活泛、善经营,还很能吃苦、敬业。1937,不满40岁时就病逝了,临死前几个月,即使吐着血,他也亲自为熟识的客人拍照。从大北照相馆开张,到病逝的16年中,他自己当着掌柜,当过北平市照相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1935年还当过北平市商会常委,却始终坚持经常给顾客拍照。

  赵雁臣逝后,一直到1949年,其妻与子一直按股份比每年从大北照相馆取得70%的利润。

  鼎盛:中兴字号与时进

  1949年北平解放,赵雁臣妻、子由按股取利改为每月领取150元生活费。1953年,受“三反”、“五反”运动“启发”,其子赵达申请由政府接收大北照相馆。当时的北京市政府鉴于他“态度诚恳”,决定由市百货公司以2万元价格收购,之后,这笔钱以赵家名义捐给了救济机关。

  事实证明,赵家的选择是明智的,此后数年,中国发生了“公私合营”、“文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这些对许多老字号皆为“劫难”的政治运动,却成了大北发展的契机。1955年,“国营大北照相馆”被指定为国家各种大中型会议唯一拍摄机构、证件照拍摄机构。从那时起,他们便开始承担历届人代会、党代会、全国政协会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宾客的大中型会议团体合影拍摄任务。1957年,大北照相馆终如赵雁臣所愿搬迁到了京城最为繁华的前门大街上。而此时,北京解放前的“十大照相馆”,也就只剩下大北一家!鼎盛时代的大北照相馆,门前时时人满为患,尤其到节假日时,顾客经常是中午排了号,到下午6、7点钟还没轮上拍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办护照,大北是当时北京市指定的两家拍摄护照照片的照相馆之一,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后来,又开始办理居民身份证……90年代,每逢过年,来大北拍全家福的顾客“人山人海”,早上6点,摄影师便开始架设设备,而此时也就陆续有人前来排队了;八点钟一开门,两层楼的营业厅立即爆满,连楼梯上都站着等待拍照的顾客,发号与维持秩序成了那时大北“导照”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今,摄影已进入数码时代,进入千家万户。大北门前,再也见不到“排队等号”的壮观,然而,这家拥有众多高级技师、名师、乃至国家级摄影大师的老字号优势仍在:除目前无人能够取代的大型转机团体照,其他如黑白人物肖像照,戏装照、全家福、儿童照等,也都一直拥有一批忠实的老客户。当然,国家级的大型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的60年国庆)上更是少不了大北摄影师们潇洒的身影……

  谈到大北未来,许仲林表示:“把传统艺术的精华通过数码手段表现出来,这个转型对大北很关键,墨守成规无法生存发展;转过了头就不再是老字号。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才的新老结合,老技师技术好,年轻人则更富时尚意识。设备更新了,时代变换了,但大北照相的风格和精髓却应该永远保留!”的确,某种意义上讲,大北照相馆,记录了中国社会90年的历史变迁、时代更迭;记录下芸芸众生多少离合悲欢!